全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yè)大學排名前10強大學名單如下: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河海大學、湖南大學。
一、全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yè)大學排名完整表
排名 | 學校名稱 | 評估結果 |
1 | 同濟大學 | A+ |
2 | 東南大學 | A+ |
3 | 清華大學 | A |
4 | 北京工業(yè)大學 | A |
5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A |
6 | 浙江大學 | A |
7 | 天津大學 | A- |
8 | 大連理工大學 | A- |
9 | 河海大學 | A- |
10 | 湖南大學 | A- |
11 | 中南大學 | A- |
12 | 西南交通大學 | A- |
13 | 解放軍理工大學 | A- |
14 | 北京交通大學 | B+ |
15 | 石家莊鐵道大學 | B+ |
16 | 沈陽建筑大學 | B+ |
17 | 上海交通大學 | B+ |
18 | 中國礦業(yè)大學 | B+ |
19 | 山東大學 | B+ |
20 | 武漢大學 | B+ |
21 | 華中科技大學 | B+ |
22 | 長沙理工大學 | B+ |
23 | 華南理工大學 | B+ |
24 | 重慶大學 | B+ |
25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B+ |
26 | 廣州大學 | B+ |
27 | 北京科技大學 | B |
28 | 北京建筑大學 | B |
29 | 南京工業(yè)大學 | B |
30 | 合肥工業(yè)大學 | B |
31 | 福州大學 | B |
32 | 青島理工大學 | B |
33 | 鄭州大學 | B |
34 | 中國地質大學 | B |
35 | 武漢理工大學 | B |
36 | 四川大學 | B |
37 | 重慶交通大學 | B |
38 | 長安大學 | B |
39 | 蘭州理工大學 | B |
40 | 蘭州交通大學 | B |
41 | 太原理工大學 | B- |
42 | 東北大學 | B- |
43 | 上海大學 | B- |
44 | 蘇州科技大學 | B- |
45 | 安徽理工大學 | B- |
46 | 華僑大學 | B- |
47 | 山東科技大學 | B- |
48 | 山東建筑大學 | B- |
49 | 廣西大學 | B- |
50 | 成都理工大學 | B- |
51 | 西安理工大學 | B- |
52 | 西安科技大學 | B- |
53 | 三峽大學 | B- |
5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C+ |
55 | 河北工業(yè)大學 | C+ |
56 |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C+ |
57 | 東華大學 | C+ |
58 | 浙江工業(yè)大學 | C+ |
59 | 華東交通大學 | C+ |
60 | 湖北工業(yè)大學 | C+ |
61 | 湖南科技大學 | C+ |
62 | 深圳大學 | C+ |
63 | 昆明理工大學 | C+ |
64 | 西安交通大學 | C+ |
65 | 天津城建大學 | C+ |
66 | 安徽建筑大學 | C+ |
67 | 廣東工業(yè)大學 | C+ |
68 | 北方工業(yè)大學 | C |
69 |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 C |
70 | 吉林大學 | C |
71 | 吉林建筑大學 | C |
72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C |
73 | 上海理工大學 | C |
7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C |
75 | 南京林業(yè)大學 | C |
76 | 廈門大學 | C |
77 |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 C |
78 | 汕頭大學 | C |
79 | 桂林理工大學 | C |
80 | 貴州大學 | C |
81 | 寧波大學 | C |
82 | 中國農業(yè)大學 | C- |
83 |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 C- |
84 | 東北電力大學 | C- |
85 | 燕山大學 | C- |
86 | 南京理工大學 | C- |
87 | 中國海洋大學 | C- |
88 | 濟南大學 | C- |
89 | 河南理工大學 | C- |
90 | 武漢科技大學 | C- |
91 | 南華大學 | C- |
92 | 西北工業(yè)大學 | C- |
93 | 煙臺大學 | C- |
94 | 揚州大學 | C- |
二、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yè)主要課程學什么
本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
(1)地下工程減災防災,利用工程學的方法研究解決和防治自然災害、人為災害、施工災害的破壞效應,開展地下結構減震、隔震理論與方法,地下工程火災特征及損傷評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災害的防御技術,動態(tài)可靠度與耐久性設計理論,高應力場與高溫度場耦合分析等理論研究。本方向近幾年來,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項,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4項,特等獎1項,其中“南昆線”高烈度地震區(qū)隧道抗震加固與計算方法研究,將長大隧道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提高到國內領先水平!皬V大線”九度地震區(qū)隧道洞口段隔震研究,為世界首例,其研究成果已應用到工程中。長大隧道火災分析與評估加固技術、瓦斯隧道封閉結構形式及降壓措施研究、電力牽引瓦斯隧道運營通風設計研究等,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結構物剩余壽命評估方法的研究”中,首次在地下工程結構物變異程度的分級及其評定中引入健全度的概念并與結構動態(tài)可靠度相聯(lián)系,研究工作處于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長大隧道巖爆、大變形機理研究成果,在秦嶺隧道(鐵)、夾竹箐隧道(鐵)、二郎山隧道(公)、華鎣山隧道(公)、太平驛輸水導洞、錦屏電站18km導洞等工程中的應用,使這些工程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研究人員有:高波、何川、漆泰岳等教授。
(2)線路系統(tǒng)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該方向的研究內容以高山峽谷區(qū)重力作用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鐵路、公路工程防治技術為主線,同時覆蓋了特殊巖土地質條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處理技術、輪軌和車路系統(tǒng)本身的運行安全技術以及工務安全管理保障系統(tǒng)等領域。泥石流及其災害防治工程領域是本方向的一個亮點,有關泥石流預測預報及信息開發(fā)系統(tǒng)研究居于國際先進水平。一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5項,鐵道部及其它省部級項目十余項。獲省部級二等獎兩項。尤其是通過成昆、寶成、南昆等鐵路干線和川藏公路、西攀高速等公路干線災害防治的生產科研實踐,在鐵路、公路工程災害防治技術與研究領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主要研究人員有:姚令侃、胡卸文、程謙恭等教授。
(3)巖土工程災害預測和防治,利用現(xiàn)代科學理論和技術,進行巖土工程學、地學、環(huán)境學、災害學等多學科交叉解決巖土工程災害理論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和巖土工程災害防治中的重大難點問題,著重進行巖土工程環(huán)境地質評價及地質災害防治研究、巖土工程中水環(huán)境效應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巖土工程環(huán)境地質問題風險分析與防災決策可靠性研究,滲流場、應力場、溫度場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災害防治中的應用等。 本項目方向是一個新興的方向。本方向主持和負責了國家科研項目3項,省、部重點和普通科研項目11項,對外合作科研項目1項。出版了專著5部,在國內外發(fā)表了論文80余篇。其中一些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整體研究水平處于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獲兩項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本方向正以中青年博士和博士后為主體,以對外合作科研項目為契機,不斷提高研究的學術水平。主要研究人員有:楊立中、黃濤、鄭黎明等教授。
(4)大型結構物抗風與抗震,針對工程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大型結構物抗風、抗震的關鍵技術問題,利用現(xiàn)代科學理論與實驗技術,研究造成風害和震害的機理,尋求大型結構物抗風、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著重進行大型結構物風致響應與地震反應的預測及評估、大型結構物環(huán)境振動抑制技術、大型結構物抗風抗震設計等理論及應用研究。 橋梁風工程作為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內容,已有10年研究工作積累。我校作為國內公認的橋梁風工程的權威研究學位,迄今共主持省部級項目6項,國家重點工程委托研究項目近20項,其中除大跨撟梁之外,還包括三峽工程升船機、首都機場新航站大樓等大型結構的風工程研究,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風工程應用基礎研究方面,我校在結構風振理論,鈍體非定常氣力辨識,大氣邊界層模擬等方面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在大型結構物抗震方面,本方向已主持完成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主要研究人員有:廖海黎、鄭史雄、任寶良等教授。